Product navigation
發布人:PG電子游戲-PG電子平臺-PG電子官方網站 發布時間:2022-08-26
傳教士在中國建立的醫院
澳門的眼科診所和廣州的伯駕醫院是PG電子游戲-PG電子平臺-PG電子官方網站傳教士最早在中國建立的醫院。
1838年2月,以推動醫學傳教為宗旨的專門機構中華醫學傳道會(TheMedicalMissionarySocietyinChina)在廣州成立,它導致一大批醫學傳教士涌人中國,這些傳教士在他們可以立足的地方都首先建立起醫院或診所。
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以后,這類診所和醫院推廣到香港和上海、福州、廈門、寧波等東南通商口岸。1860年以后,隨著《天津條約》、《北京條約》的簽訂,傳教士獲得到中國內地活動的許可,這類診所和醫院被推廣到整個沿海、沿江和廣大的中國內地。
1850年,中國至少有10處這樣的場所,1889年有61所,1915年,達到330所。1937年,在華英美教會醫院共300所,小型診所600處。1949年,中國有教會醫院340多所。
北京協和醫院
約翰·洛克菲勒是二十世紀初享譽世界的石油寡頭。這位美國富商不僅是一位生意人,還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。在他發跡以后,他身邊的一位高參建議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慈善事業中。老洛克菲勒最終決定投身到這項名利雙收的事業中,他說:“我相信這是一個宗教人物,公平誠實地去賺你能賺到的錢,盡可能地攢住錢,然后盡可能地給出去”。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后,打算在中國擴展事業,建設一所大學。
洛克菲勒先后三次派出考察團來到中國,經過反復的討論和權衡,他們將注意力鎖定在了醫學上,特別是公共衛生和醫學教育及研究。最終,洛克菲勒基金會決定在北京成立一個醫學機構。1915年,他們以20萬美元的代價購得了教會性質的北京協和醫學堂的資產,將所學校重新命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?;饡€購得了老協和附近的豫親王府的房產,并由美國設計師柯立芝(Charles A. Coolidge)在王府原建筑的基礎上修建協和的校園。
1921年,協和醫學院正式舉行開學典禮。協和醫院則是協和醫學院附屬的一座醫院,是目前我國最著名的醫院之一,從某種意義上講,協和已經成了中國醫學界的代名詞。它與位于湖南長沙的湘雅醫院并譽為“北協和,南湘雅”。協和醫院舊址位于今東城區東單三條,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。
為了給駐華外籍醫生提供舒適的生活,1918年,洛克菲勒基金會特地選址外交部街修造了別墅區,1921年正式建成。別墅均為獨棟的美國鄉村風格,磚木結構,清水灰磚墻,每棟建筑與中軸線保持對稱,但又相對靈活多變。2003年,協和醫院別墅群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。
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
1844年,基督教倫敦會在上海開辦了一所教會醫院,稱為“中國醫院”,這是上海最早的一家西醫醫院。
仁濟醫院三十年代新建的大樓為七層,鋼混框架結構,外墻用褐色面磚砌筑,內部格局初現綜合性醫院的雛形。一二層設有門診、藥房、病室,三四層有教學用課堂、手術室,五層有男醫生宿舍、病房、輔助室,六層是護士和女醫生宿舍、外國醫生宿舍,頭等病房。
整個醫院裝有暖氣設備,手術室有五間,洗手開關采用腳踏控制式。建筑內部裝飾考究,門用膠合木板,窗采用鋼窗,病房及宿舍地板采用硬木地板。
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
宏恩醫院建于1926年,解放后被命名為華東醫院。大樓占地2300平方米,建筑面積10649平方米,由潘榮記營造廠施工,平面呈“工”字,為鋼混結構,文藝復興風格。
南立面為主立面,東西對稱,底層開拱形券門,兩側有雙柱,正中二層開圓形窗洞,三至五層設外廊式陽臺,以堅實的方柱縱貫上下。五層頂部立三角形山墻。
大樓內部裝飾考究,大廳為大理石地坪,房間裝飾不一,選用材料有水泥、馬賽克、水磨石、木地板、橡皮地板等。院內設施齊全,頂尖的醫療護理設備一應俱全。大樓四周建有大片的綠地,植被茂密。
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
公濟醫院是一家天主教會主辦的醫院,開辦于1864年,院址位于法租界外灘科爾貝爾路,定名為“General Hospital”。1953年1月1日,正式改名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。
公濟醫院共分為五個部門,分別是門診部、新廈、中部老廈、東部老廈和修女院。門診原為二層樓房,新廈建于1925年,是主病房樓,鋼混結構,前部五層,后部六層,內有三部電梯,手術室內鋪大理石,病房鋪柚木地板。東樓舊址位于北蘇州路190號,建于1920年,為五層磚木結構建筑。
外墻用清水紅磚砌墻,白石灰勾縫。每層之間用灰色腰線分割,屋頂為法國孟莎式,斜坡上開矩形老虎窗。建筑歷經九十年,已經嚴重風化,外墻有不同程度的脫落,部分窗戶已經破碎。
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
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建于1922年,這是一所慈善性的綜合性醫院。這是一座二層磚木結構建筑,古典主義外廊式風格,帶半地下室,通過小拱窗與外界相連。入口居中,門楣上方飾三角形山花,兩側開拱券。
底層窗間飾方形壁柱,二層窗間飾圓形壁柱,柱頭為仿愛奧尼克式。檐口正中飾曲線式山花,上方立階梯式山墻。建筑兩側建有堡壘式的塔樓,樓頂做鐵皮盔頂。
紅樓舊址現為上海華山醫院五號樓。
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
本世紀初,法國天主教江南教區為了擴大影響,決定在上海建造一座醫院。教會強圈了位于法租界金神父路(今瑞金二路)160多畝的土地,并于1904年開始籌建。首先建造了四幢兩層樓房子,一所供修女、一所供職工、二所供病人之用。教會委托仁愛會修女管理該院,這些修女多來自法國,均有護理經驗。
1907年10月13日醫院舉行落成典禮,為了迎合中國人,醫院取“廣為慈善”之意定名為廣慈醫院,對外的正式名稱是圣瑪利亞醫院。最初時門診病人主要由修女施診給藥,只設有內外科,兩名醫生。1908年,醫院動工修建一座病房樓,高二層,取名“圣味增爵”樓, 作為貧苦男子的病房。1910年另設小病房一所,專收法租界看守所“病犯”。1914年,震旦大學開辦醫科,以廣慈醫院為實習醫院。
一戰之后,法國方面繼續加大對醫院的投資,1921年增設X光室。1922年增建兩幢二層樓,一為“圣心”樓,作為貧苦女子病房,一為產科。1925年由法租界公董局資助新建“巴斯德”樓,作為化驗室。1930年在醫院東北角上建一“罪犯”病房,在東南角上建一隔離病房。
到三十年代,該院已經成為法租界內著名的綜合性醫院。醫院擁有內科、外科、產科、電療科、眼科及皮膚科,500張病床。醫師隊伍的層次也有很大提高,有9個法國醫學博士,3個華籍醫師,都系震旦大學醫學博士。病房分頭、二等男、女病房,法國海陸軍專備病房、安南巡捕專備病房、傳教士專備病房、華人三等病房、貧苦男、女病房(四等),以及“罪犯”病房,具有明顯的等級差別。
1933年,法租界當局拆除“圣味增爵”樓,新建兩幢五層樓病房大樓。增加了300張病床,并增設開刀間,臨床教室和護士學校。工程分成兩期,首期于1934年竣工,第二期工程于抗戰開始后竣工。接著又興建牙科病房、門診及住院醫師宿舍(今為四號房子)。
太平洋戰爭爆發后,日軍接管了醫院,作為日軍醫院??箲饎倮?,醫院向上海市政府進行注冊,1948年又重建了門診部,從規模上已經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一所醫院。1951年,醫院被人民政府接管,翌年更名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醫院。1972年更名為瑞金醫院至今。
盧灣區婦幼保健院
中德醫院是一家以婦產科為主的綜合性醫院,創辦于1922年,創始人是俞松筠。中德醫院舊址位于今延安中路393號,建于1923年,磚混結構,法國文藝復興風格,細部的裝飾上又體現了德國新藝術運動時期的特色。
紅瓦屋面,起伏不平,出檐較大,用曲線形牛腿支撐。轉角部位做隅石裝飾,墻面上窗洞排列不拘一格,靈活多變。另局部還建有露天陽臺和外挑式陽臺?,F名為盧灣區婦幼保健院。
天津市口腔醫院
1875年,倫敦會傳教士馬根濟(John.Kenneth.Mackenjie)受教會派遣來華傳教。他先來到了漢口,在一所教會醫院內擔任醫生。1879年3月12日,馬根濟受命來津接辦和主持基督教倫教會醫院的院務。
民國年間,居住在天津租界內的人數劇增,倫敦會計劃擴建位于海大道的醫院。1923年,通過各方捐款和英方的庚子退款,醫院的擴建終于開始動工。大樓由永固工程司的可克(Cook)及安德森(Anderson)設計。
原有的中國式建筑被拆除,在原址上拔地而起的是一座四層高建筑,磚木結構,平屋頂,清水紅磚外墻,蘑菇石基座,樓內有68個自然間,建筑面積4810平米。立面強調“三段式”構圖,不過壁柱、挑檐、女兒墻均做了簡化處理,更加強調實用性。為了表彰馬根濟為天津西醫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,醫院更名為馬大夫紀念醫院。
抗戰勝利后,天津衛生局接管該院,稱臨時第一醫院,并于當年歸還倫敦會。解放后,醫院由人民政府接管,1953年,更名為天津市立人民醫院?,F為天津市口腔醫院。
武漢市傳染病醫院
1926年,為紀念意大利籍傳教士梅贈春,武漢軍政各界、教友捐資三十萬元修建了梅神父紀念醫院。漢口地皮大王劉歆生捐土地三萬余方,1928年,醫院建成。
醫院平面呈“U”型布局,兩翼采用封閉式,中部采用敞開式外廊,均為二層磚木結構,立面處理十分簡潔,屋頂覆蓋紅瓦,屋面隨室內格局變化略有起伏。院子中央的涼亭中,立有奠基時的紀念性石碑。舊址位于今江岸區江漢北路162號,現為武漢市傳染病醫院。
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
1929年1月,南京國民政府衛生部長劉瑞恒奉蔣介石之命,在南京開辦了中央模范軍醫院,主要收治傷病員,兼為市民就診。
1930年1月,國民政府行政院決定將醫院更名為中央醫院,由內政部衛生署直轄,是南京民國年間規模最大、設施最全的醫院。
1931年,國民政府撥款擴建了醫院,華僑胡文虎慷慨解囊,捐贈37.5萬銀元。
當時不光設計了醫院,還有衛生署、衛生實驗院、護士學校、助產學校等。整個醫療區域占據了中山路、黃浦路、珠江路圍成的街區。醫院主樓由基泰工程司的建筑師楊廷寶設計,建華營造廠建造,鋼筋混凝土結構,高四層,建筑面積七千多平方米,平面呈“井”字。
外立面用黃色面磚貼墻,細部施以花架、檐墻、滴水等,中西合璧,簡潔大方,入口門廊上書有“中心醫院”四個大字。醫院內部按照功能進行劃分,設電梯垂直運輸。底層西側為門診部,東側為事務部及傳染病區,均有一獨立的出入口;二層為手術部和特、頭、二等病房區;三層為婦產科病房,有產房、嬰兒室及其附屬設施;四層為三等病房,其病室為大統間,每室可設病床25張,護士臺位于病室門口。醫院主樓退進中山東路10余米,辟出綠化帶。
抗戰爆發后,中央醫院隨同政府撤離南京,人員分散在重慶、貴陽兩地。南京淪陷之前,中央醫院院舍受到日軍飛機的轟炸,破損嚴重??箲鸷?,經過一定修繕后,在原址重新開業。當時設有三十多個科室,三百多張床位,工作人員七百余人,新添了大量的醫療新設備。
1947年,另建了門診部,并于主樓后面加建精神病與療養病室。1950年6月,中心醫院改編為華東軍區醫院。1955年,改名為南京軍區總醫院。1986年,更名為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至今。1991年,舊址被國家建設部、國家文物局評為近代優秀建筑,1992年,被南京市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來源:新浪博客
本文標簽: 廣州大理石切割機械
版權說明:如非注明,本站文章均為PG電子游戲-PG電子平臺-PG電子官方網站原創,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附帶廣州大理石切割機械(激光切割大理石機器)本文鏈接。